The eyes of the stars
世界經濟格局變化
德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首先美國經濟複蘇很快,受到減稅影響,其經濟發展在全球一枝獨秀;第二,歐洲經濟已經走出了低穀,開始進入複蘇,但是複蘇比較疲軟;第三,新興市場經濟發展分化比較大,大多數新興市場表現失望,比如南非、土耳其出現很多問題,但是也有發展比較好的,印度和中國這兩個大的經濟體。但這其中還有一個趨勢就是,目前全球債務水平和杠杆率高企,世界經濟並沒有完全走出低穀,金融與實體經濟脫節的問題仍然存在很大的風險。
中泰國際分析師趙紅梅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,從國家實力對比看,2010年中國的經濟體量超越日本,成為世界第二,但“鐵公基+房地產”模式的效益逐年降低,貨幣超發引起的泡沫加大。美國通過讓全世界為其金融危機買單的模式,率先複蘇,並開啟“美國制造”回歸之路;歐元危機、希臘危機、英國“脫歐”,歐盟局勢動蕩,經濟複蘇疲軟;新興市場的美元債在金融危機後不斷上升,並將在2019年、2020年迎來到期高峰,面臨貨幣貶值和債務違約的巨大壓力。
從世界經濟變化看,2009年至2017年全球GDP年平均增速3.41%,低於危機前5年1.7個百分點,其中2016年僅為3.2%,為6年間新低,表明10年間世界經濟增長乏力;2012~2016年間,全球貿易年平均增速連年低於3%,低於全球GDP增速,拖累了全球經濟增長。2017年以來,世界經濟才顯示出複蘇態勢,GDP增速同比上升至3.76%,貿易增長大幅上升至4.7%,貿易流動增加反映了2017年間全球經濟活動的整體反彈,但貿易摩擦升溫又增加了貿易的不穩定性。
“10年前發生的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周期性的,也是結構性的。由於政治、經濟、社會的原因,各個國家經濟政策改革的力度不一樣,所以全球范圍的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,給中長期的經濟增長帶來了負面影響。”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副行長祝憲表示。